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镇,现存着全国顶级规模、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古风格建筑群——民间消防所,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
大安镇的各个消防所里,均存放有1到2台古老的“消防水柜”,还有着一群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大安消防安全作出贡献的“老当家”,这群有着热血情怀的“老当家”,不知流传了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亦不知回荡着多少铿锵前行的呐喊……,着实令人起敬。
大安镇现存消防水柜10余台,每个消防所都以“老家当”消防水柜为镇“所”之宝。在众多的消防所中,最古老的一个“老家当”消防水柜存放在镇北社区的镇西消防所。
在位于镇安社区的永安消防所,地堂中央摆着一个红色消防水柜,柜身写着“永远消灾有备,安然消患无虞”。“这水柜底板原来是木的,上一世纪80年代被换成铁的。这样坚固耐用。
从事36年的义务消防员的镇安社区主任宾思雄说,水柜里的铜盅、出水口、水带等,都要常常检验核查,必要时及时维修,不然“老家当”就不听话了。再看墙上,贴有各项管理规定、工作制度和防火公约。镜框里,珍藏着历年来部分消防节活动的照片,场面宏大,沸腾声仿佛就在耳边。
除消防水柜外,大安镇各消防所内还存留着清朝后期各类消防桶、消防帽、水枪、火钩、喉叉、火炬及用于报警的铜锣等。笔者随意取下一顶消防帽。哗,够古老!只见帽子内层铁锈斑斑,但外表鲜亮无比。“这是涂新的,已涂很多次了,现在这层,是我们这一代人涂的,还写上了编号,这顶02号,是我专用的, 01号是仍属于老前辈。”从事40余年义务消防员的镇北社区支书包汉松说。
那历经几代人之手的大安消防“老家什”,展现沧桑美感。而那些有着热血情怀的消防“老当家”身影,更值得尊敬。
王沛林,自小参加消防节,对消防工作入心入骨,1984年指挥全镇民间消防演练,平时常去消防所擦拭消防头盔、水柜和其他消防用具,儿子刚过十岁,便教他使用消防用具,再大一点又教他维修。2009年,王沛林被自治区文化厅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王沛林带病参加消防节,虽然当不了指挥员,但他还是坐在社区前,教小朋友们学习使用消防器械。去世前,他叮嘱儿子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放在心上,要保持为群众服务的热心,带领群众做好消防工作。
今年73岁的邓子东,企业工人,视消防为己任。1977年的一个晚上,镇粮所发生火灾,他整晚都在火场,和群众竭力救火,中途只喝了几口水,天亮时大家终于把火扑灭(当时平南县城只有水路通往大安,夜间无法支援)。1984年,邓子东从企业回到镇西社区任支书,此后每年消防节前都要亲自回所街区的镇西消防所检修消防器械。镇西消防所有两个水柜,其中一个陈年不用,因丢失了一个活塞。在市场没有这种活塞出售的情况下,为修好这个水柜,他和梁运访(已故)老人找来铜块,车磨两小时后制成适用的活塞并安装好。
现年63岁的覃基,自7岁起学习消防技能,近八年来是镇西消防所的义务管理员,每天打扫所前地面,检查消防器械。今年6月桂花路中段火灾中,他紧握喉叉,把水带撑起来,丝毫不逊于年轻人的干劲。9月,他发现四个灭火器快到期后,及时告诉社区干部。10月13日,社区干部换回四个新的。他说:“消防已是生命中不可放下的责任。从小到大,我年年推水柜出街,参加比赛,也见证了在纯手工操作的水柜之后,柴油机动泵、手抬机动泵等消防硬件的‘加盟’。”
今年6月3日21时11分,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镇桂花路中段一民房发生火灾,刹那间,铜锣齐鸣,全镇群众火速在设于不同方向和街区的七个消防所,“老当家”们推出水柜及搬运消防器械赶赴火场,有人用喉叉撑起水带,有人操作水柜,喷溅的水柱勇向熊熊大火“开战”……这是大安人“守望互助,共护大安”的生动体现。这份团结的力量,源于已走过183个春秋的“大安消防节”。
这些消防“老当家”们在平日担负大安镇和周边镇(村)火灾扑救工作,还不停地改进革新开展防火和消防宣传工作,自创消防宣传“走出去、请进来、齐参与”三步法,居民的防火意识和技能逐步的提升。政府还成立了消防工作委员会,各街道还设立了消防监督岗,经常对防火情况做检查。近20年来,大安全镇未发生过一起重特大火灾,属广西火灾次数和财产损失最少的乡镇之一。
永安消防所是大安镇的“红旗”消防所,2012年老队长卢海(已故)被评为首届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该所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119消防奖先进集体。以该所为榜样,大安镇所有民间消防所团同心同德,为民造福。
历经183年沧桑炼就的“大安消防节”,如今成为了一个民间消防“老字号”, 载入全国消防史册,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时光穿梭中走进了新时代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安城镇化水准不断提高,城区人口已近4万,消防工作任重道远。在贵港市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大安正在建设义务消防站,提前购置了现代化的消防战车和器材装备。
“老当家”宾思雄介绍到,“由我们参演的百年大安消防文化情景剧《大安往事》、《校水柜》、《传承》已在广西区内上演多场。其中《校水柜》还在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消防运动会闭幕式上演出;《传承》在广西电视台演播大厅进行录制播出,贵港电视台、日报社纷纷刊播,已成为了全国的一张消防名片。”
“老当家”包汉松自豪地说,“如今的大安,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消防文化,人人都是义务消防员,年年都要举办消防节;我们会将大安消防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坚信在一代代老中青年的消防员、义务消防队员共同守护,大安这块沃土会更加的平安。”
大安消防节创建于1836年。当年,一场大火把大安圩(大安镇前称)变成一片废墟。火灾过后,当地群众开始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性。社会有识之士发动各商号、店铺和街坊,自发组织起义务消防组织,由居民募捐购置了消防水柜,装配了水枪、火钩、消防桶等消防器械,组建了德隆社、群乐社、永安社、永隆社等5个消防队,利用圩内五处水塘作为消防水源,并制定了消防公约。后来有人提议,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定为“校水柜”(即灭火演练)和检试灭火器的日子。从此,每年农历八月二十,这里都举行一次全镇性的消防演练。这个传统至今已有183年的历史,并演变为大安消防节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大安人才把“校水柜”改称为“消防节”。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