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力-公司研究报告(附下载)

2024-05-25 新闻资讯

  今天分享的是储能系列深度研究报告:《 安徽合力-公司研究报告 》。(报告出品方: 天风证券)

  公司深耕叉车六十余年,技术沉淀深厚,连续三十多年领跑中国叉车行业, 成功跻身世界工业车辆行业七强;公司有国资背景支撑,股权清晰稳定; 管理层深耕叉车行业多年,行业经验丰厚。公司业绩表现较为优异,18-22 年营收 CAGR 为 12.84%,同期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11.59%;23H1 实现盈利收入 /归母净利润 86.13/6.58 亿元,YOY+7.33%/+52.51%。

  叉车是对成件托盘类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实现重物搬运作 业的轮式工业车辆,其需求大多数来源于下游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增长。短期来 看,两大下游景气度逐步回升有望拉动叉车需求;长久来看,在我国人口 红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下,叉车的人工替代效应或将成为行业上行的长期驱 动力。此外,全球叉车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国内合力、杭叉跻身全球前十, 但在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后市场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

  全球化:双寡头合力、杭叉在国内继续提升空间较小,但其全球市场占有率 较低,国际化拓展或为国内龙头“更上一层楼”的思路之一。

  电动化: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的重叠影响致使叉车电动化趋势较为清晰, 但我国目前电动化比例仍低于全球水平,我们大家都认为可以从电动仓储叉车替 代板车、“油改电”、出海拉动三个方面提升。此外,锂电池、氢燃料电池 等新能源叉车也将助推我国叉车电动化进程。

  智能化:目前我国无人叉车渗透率不足 1%,但凭借逐步凸显的成本优势, 替代趋势愈发凸显且存量替代空间广阔。

  公司国内外营销网络完善,具备先进的技术与先发布局优势。1)公司国内布 局具有低成本运输优势和先发竞争优势,庞大的国际营销网络提速海外业 务扩张;2)利用先进的技术切入锂电、氢能叉车赛道,前瞻性布局优势显著; 外延收购宁波力达等优质企业,延伸产业链助力电动叉车研发;3)募投新 能源车辆建设、智能工厂二期等 5 个项目,有望突破新能源车辆产能不足 的瓶颈,提升公司整体智能制造水平。完整版《安徽合力-公司研究报告》来源于公众号:百家全行业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节选如下

  公司深耕叉车六十余年,是国内工业车辆行业的“领头羊”。公司始建于 1958 年,前身为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的骨干企业合肥叉车总厂,主营业务为研制起重机械和冶金矿山设备。 1963 年公司研制生产中小吨位内燃叉车成功,为日后立足叉车主营业务奠定丰富产品资源 和雄厚的技术实力。1983 年起,公司转轨定向,确认叉车为主营业务,并于 1988 年正式 成立“合肥叉车总厂”。1993 年,公司做股份制改革,成立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1996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自 1991 年至今,公司连续三十多年领跑中国叉车行 业,2016 年成功跻身世界工业车辆行业七强。

  公司主要是做工业车辆、智慧物流产业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以及配件服 务、融资租赁、车辆租赁、维保服务、再制造等后市场业务。公司产品系列拥有 37 个吨 位级、512 类产品、2000 多种型号,产品覆盖了 0.2-46 吨内燃和电动工业车辆、智能物 流系统、港机设备、特种车辆、工程机械及传动系统、工作装置等关键零部件。

  国资背景支撑,股权清晰稳定。截至 2023 年中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安徽叉车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持有其 38.97%的股份,另外的股东合计持有 61.03%的股份。除第一大股东外,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低于 4%,股权结构集中稳定。公司背靠地方政府,实际控制人始终 为安徽省国资委。为推进国企改革重点工作,安徽省投资集团于 2022 年通过无偿划转形 式,取得叉车集团 90%的股份;安徽省投资集团系安徽省国资委全资子公司,其作为省内 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企业,承担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工业产业升 级战略任务,为公司日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管理层经验丰厚,深耕叉车行业多年。公司 22 位董、监、高人均任期达 8.6 年,其中,9 人任期超过 10 年,17 人任期超过 5 年。董事长杨安国曾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具备专业技 术背景,自 2002 年任职以来,已积累二十多年工作经验;总经理周峻兼任子公司合力工 业车辆及合力东南亚的董事长,丰富的管理经验助力提速公司国际化进程。

  公司主营工业车辆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叉车产品型号齐全、综合性能国际领先。叉 车按车型结构可大致分为: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Ⅰ类车)、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Ⅱ类 车)、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Ⅲ类车)和内燃平衡重式叉车(Ⅳ+Ⅴ类车)。“合力、HELI” 牌系列叉车是合力叉车主流产品,曾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机械工业优质品牌, 其在线 类产品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性能处于国内外先 进水平。

  公司其他工业车辆品类覆盖全面。作为我国目前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整,总实力与经 济效益良好的工业车辆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公司还提供港机设备,主要使用在于邮政、 机场、码头、仓库、车站、工厂等各类平面运输物流场所牵引作业的电动及内燃式牵引车, 应用于安全等级要求高以及存在特殊需求行业的防爆叉车、越野叉车、侧面叉车、扒渣车 等特种车辆,以及登高作业平台、装载机等系列产品。

  专注生产工业车辆之余,公司积极拓展智慧物流、零部件及后市场三个业务板块。在智慧 物流领域,公司通过推进智慧物流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8 大类、22 个品种的 AGV 系列 智能产品,面向市场提供智慧物流综合解决方案;在零部件领域,公司新设零部件业务部, 有序推进高端铸件及深加工研发制造基地、智能制造基地等募集资金建设项目;在后市场 及智能服务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公司聚焦合力智能车队管理系统(FICS),打通叉车后市场 服务全产业链条。

  除 2021 年外,2018 年来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无负增长,总体盈利趋势稳健。2021 年 正值疫情后企业复工复产,叉车行业低价竞争、原材料价格上升叠加汇率波动压力催化了 公司业绩下滑。为降低上述风险,公司扩大产销规模,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规模化优势 减轻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负向影响;同年,公司海外营收同比增加 56.15%。随着国内经济环境 的中长期稳定向好,公司 2022 年归母净利润逐渐上涨至 9.04 亿元,业绩表现亮眼。

  将营收按销售地区拆分可知,对内销售收入始终占公司总营收的大头,2012-2022 年内销 占比约在 70%-85%的区间内波动。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剧,公司外销收入占比日益上升,由 2012 年 18.03%增长至 2022 年 29.56%。2022 年公司内销增速放缓的同时(内销 YOY-11.33%), 持续完善海外市场布局,分别投资设立合力中东中心、欧亚中心,逐步提升海外营销服 务能力,海外营收 YOY 达 56.64%。

  毛利率与净利率较为稳定,期间费用控制良好。2018-2023H1 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较为稳 定,分别在 16%-22%、5%-9%的区间内波动;毛利率与净利率在 2020 年、2021 年有所下滑, 主要系产销规模扩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运输费从费用端调整至成本端所致。面对原材料 价格持续上涨等压力,公司通过发挥规模化、数字化和精益化管理能力,从 2021Q3 开始实现 毛利率逐季改善提升,2023H1 回升至 19.76%。2018-2023H1 公司期间费用率较低,始终 保持在 15%的水平以下,从 2018 年 12.04%下降至 2022 年 9.9%,其中管理费用率与销售费 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公司资产流动性较强,现金情况总体健康。从偿还债务的能力而言,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有所提升,流 动比率从 2018 年的 2.56 上升至 2023H1 的 2.77,速动比率从 2018 年的 1.95 上升至 2023H1 的 2.27,现金比率从 2018 年的 0.54 上升至 2023H1 的 1.64。从现金流而言,2018-2020 年,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呈上升态势,2021 年虽会降低,但 2022 年迅速 回升至 7.70 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常年为正,公司现金流整体情况健康。

  叉车定义:又称叉式装载车,是对成件托盘类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实现重 物搬运作业的轮式工业车辆,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110 称其为工业车辆。叉车具有装卸 和搬运功能,是物料搬运作业的重要设备,是实现物流机械化,提高作业效率的主要工具。

  叉车产业链:叉车行业的上游主要为钢铁行业与发动机、蓄电池、电机、电控、液压元器 件、变速箱、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供应行业,叉车行业的下业分布广泛,主要有制造 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多种行业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叉车具有通用性强、机动灵活、活动范围大等特点,因此应用领域较 为广泛,可用于仓储物流、制造业、交通、港口、机场、邮政、烟草、食品等各行各业的 提升、堆垛、短途搬运和装卸,还可用于军事部门和特殊防爆部门,还可以到人员不能 接近的恶劣地方工作或用于柔性加工系统。

  我们认为,相比以挖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叉车销量的增速波动规律与通用设备(以金属 切削机床为代表)更为类似。不同于以地产和基建为主要下游的工程机械,叉车需求大多数来源于于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增长。

  叉车下业分布较广,对单一行业的周期性波动较为不敏感,但与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周 期关系较为紧密,尤其与制造业景气度相关性较高。从短期来看,叉车销量增速与制造业 PMI 增速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反映制造业下游景气度变化可有效影响叉车需求;伴随今 年以来制造业下游景气度有所回升,我们大家都认为有望同步拉动叉车需求反弹。

  拉长时间维度至年度,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叉车销量与制造业 GDP 的增速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 同时呈现出 3 年左右的短周期循环;2022 年或为上一轮周期的底部,按照以往趋势演绎, 23 年有望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2020 年起,叉车销量与快递业务量的增速变化趋势相关性趋强,我们大家都认为主要系在疫情影 响下,人力资源稀缺叠加人力成本提高,使得叉车替代板车的进程加快、快递业务中叉车 渗透率得到提升,二者变化逐渐趋同。伴随疫后消费复苏,快递业务增速迎来向上拐点, 叉车行业同样有望迎来上升期。综上我们大家都认为,制造业、物流业两个主要下游景气度改善 有望带动叉车行业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叉车替人”将成为行业长期驱动力。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 率来看,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善;从劳动力人口平均岁数来看,我国 劳动力人口平均岁数稳步逼近 40 岁,体力劳动者正逐渐老去;我们大家都认为,伴随我们人口 红利逐步消退,叉车的人工替代效应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的长期驱动力。

  我们认为,伴随教育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各年代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这也导致年轻 人择业选择发生改变,不太愿意从事制造业、物流业等行业的纯体力劳动,因而“叉车替 人”的需求更加凸显。

  同时农民工工作规划方向也发生转变,叉车主要下游制造业的人数下降最明显,我们大家都认为这 也导致企业更愿意用叉车解决用工荒以及人员流动性问题;而另一下游物流业的人数在 13-21 年间仅上升 0.6pct,考虑到年龄等相关原因,我们大家都认为人员大概率不会流入叉车的 主要使用场景如物流仓库等。因此叉车的主要下游面临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叉车替人” 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制造业及物流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的同时,叉车的购置成本总体呈现下滑趋势,在企业 降本增效的诉求下,“叉车替人”性价比优势显著。基于以上三方面,我们大家都认为在我国人 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大背景下,叉车的人工替代效应或将成为行业上行的长期驱动力。

  全球叉车行业品牌集中度较高,2021 年全球销量前五企业的销量占比接近 60%。虽然国内 龙头合力、杭叉销量占比已跻身全球前三,但销售额对比全球龙头丰田、凯傲而言却捉襟 见肘,我们仅从产品均价看,丰田、凯傲 21 年单台均价为 4.89/3.28 万欧元,而合力、杭 叉仅为 0.73/0.71 万欧元。

  因此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龙头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在于“价”,在于逐步优化产品 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加之国内叉车后市场尚未充分开发,国内外叉车市场需求持续旺 盛,预计未来国内龙头在规模提升方面仍存在较大空间。

  再看国内,叉车行业市场格局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双寡头合力、杭叉强者更强;但从细分产品来看, 内燃叉车与电动叉车竞争格局具有一定差别,合力、杭叉等占据内燃叉车市场主导地位, 而在电动叉车和新能源叉车领域,中力股份具有一定优势。

  2021 年以来,我国叉车内销增速明显放缓, 自 22 年 3 月起更是呈现长达 11 个月的同比 负增速;而出口端则展现出较强增长韧性,因而成为中国叉车行业的重要支撑。

  中国叉车销量增速高于全球,2011-2021 年 CAGR 分别为 13%/8%;伴随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全球 竞争力持续增强,我国叉车外销占比自 2020 年来提升明显,与此同时,国内外企叉车销 量占比也呈现逐年下滑态势。2020 年来国内叉车销量已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我们认 为,未来伴随国内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该比例有望稳中有升。

  国内和出口两个市场出现分化,国内市场目前进口替代较为充分,且双寡头合力、杭叉多 年来占据近半市场、在国内继续提升空间较小;出口则继续保持前两年的强劲增长势头, 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同时国内龙头的全球市场份额仍处于较低水平,伴随中国企业全球竞 争力持续提升,我们大家都认为,海外叉车市场前景广阔,国际化拓展或将成为国内龙头“更上 一层楼”的思路之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